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公司新闻

40 年技术积累,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 “特种兵” 再出发!

2025-09-16
管道定向钻施工
看似与百姓毫无关联
却在看不见的地方
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
而从事管道定向钻业务的人
被行业誉为管道“特种兵”
回溯历程
我国油气骨干管网的建设
离不开非开挖施工领域定向钻业务
它在保障国家重大管道项目的
关键控制性工程施工中
发挥了关键作用
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
上世纪80年代,敷设管道遇障时,多靠大开挖和绕行。1985年,管道局为推动技术进步与生态施工,从国外引进了水平定向钻非开挖施工装备和技术,组建了我国首支定向钻队伍。
1986年春节刚过,管道局首台RB-5型水平定向钻机在黄河岸边组装,为建设中原油田至开封的管道,首穿黄河,穿越距离达1340米。
建设公司副经理雷章彬:“当时缺人缺资料,只能 24 小时追着“外籍专家”跑。”

经过48天连续奋战,406毫米的管道在河床下21米深处一次性回拖成功,国内首次采用水平定向钻穿越技术成功穿越黄河,一支管道“特种兵”横空出世。
从最初尝试273毫米、323毫米、406毫米等小管径及短距离穿越,到近年来频频创造1016毫米、1067毫米、1219毫米、1422毫米大口径及长距离穿越新业绩,管道局定向钻业务蓬勃发展,技术日渐精进。
图片
在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的过程中,管道局持续自主创新,深化国际合作交流,创新与实践双向驱动,拥有和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——以锥扣握手精确对接控向技术、正扩技术、对扩技术、泥浆密闭循环技术、泥浆双向对注技术,坚硬岩石、破碎岩石、卵砾石及含有溶洞、断裂带复杂地层穿越技术,以及管道“五段式预制接驳工艺”“同孔多管并行回拖工艺”、配重降浮回拖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,同时研制出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机具。
从江河穿越到征服陆海
翻开管道局定向钻业务的发展史,难关和挑战始终相伴。
中俄东线讷谟尔河穿越工程是国内首条1422毫米管径长距离、大口径定向钻穿越工程,面对零下40摄氏度低温、地质条件复杂、征地协调困难等难题,项目团队采用六级扩孔技术,确保工程顺利贯通。
图片
在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,苍南支线瑞安段飞云江定向钻穿越施工地点,在入海口附近,海水与地下水混合形成复杂水体成分,严重影响泥浆稳定性。项目团队凭借丰富经验,采用“双机对穿法”一次性回拖成功。
图片
在孟加拉单点系泊项目合同内,有17条定向钻穿越(累计19.31公里),其中6条陆海定向钻穿越是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。项目团队首次采用独创的“海上扩孔及拖管工艺”,用定向钻技术实施陆对海穿越,为管道行业在长距离、大口径陆对海穿越施工方面积累了宝贵实战经验。
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
定向钻穿越施工工艺,快捷、经济、环保,在油气能源通道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,但不可否认,其施工难度大、风险高,仍需持续深耕。建设公司负责人表示,作为管道建设的“特种兵”,建设公司将始终以履行好服务保障责任为使命,凝心聚力精研技术、深挖应用,不断提升专业化层次和水平,为管道局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推进,保驾护航。
图片
为适应新发展要求,结合当前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,身处深化改革中的建设公司,已经确立了“机关-项目”两级管理体系,聚焦“城市更新、重大穿越、能源动脉”,强化技术攻关,推动定向钻工艺技术向‌距离极限‌、‌场景边界‌和‌应用领域‌三个维度的突破。
图片
此外,经过40年发展的“特种兵”,如今已经形成了“特种部队”。江河湖海等非开挖控制性工程,对今天的建设公司来说,都不再是鸿沟:盾构技术、定向钻穿越技术、直接铺管技术,适用不同场景、不同距离;敢为人先的团队精神也在昼夜交替间得到传承与发扬。

为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