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行双语之间,抵达那道诗意的峡谷
2025-10-08
多和田叶子是当代日本文坛运用双语写作的代表性作家。她以日语和德语进行文学创作,其作品表现出奇特与寻常、虚构与非虚构相交织的特征,具有强烈的“实验性”。因长期置身于不同语言之间,其关于语言的妙用,让多和田叶子被学界和读者所熟知。今年她出版的两部个人随笔——《母语之外的旅行》《和语言漫步的日记》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其创作魅力。
1999年至2002年,多和田叶子走过了20座城市,这些经历被收录在《母语之外的旅行》中,展现了她身处多地域、多语种、多文化场域中的丰富体验和敏锐洞察。书中提到的Exophony(母语之外的所有状态)概念,便是她游走于不同语言体系时的生存注脚,这种在语言边界自由穿梭、在自我与他者之间重构意义的实践,也成为她始终践行着的创作哲学。当许多人还在因文化差异而感到惶恐与抵触时,多和田叶子选择借助不同的语言,深入语言本质,思考语言所承载的独特魅力。
以被殖民地的语言变化为例,多和田叶子解析了人的主动性与语言规训的互动关系;以韩国为例,她探讨了“语言纯粹性”“文化纯洁性”;在文明交错的地带,多和田叶子则讨论当下的语言环境和未来发展可能性,构建起兼具地域特性和全球视野的语言观察体系。
多和田叶子的实践回答了一个根本性的命题:在地域、作家、文学的三重互动中,创作者如何以跨语言思考和写作消解认知困惑?文学能否实现多种边界的跨越?多和田叶子的书写给出了颇具启示性的回答:唯有在母语之外尽情呼吸,才能更好地重返母语以开辟新的路径。
当一位作家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穿梭,会生成什么样的文学风景?
学生时代开始写作的她,自大学毕业旅居德国起,便开始了日语和德语的双语创作之路。直至今日,她的日语作品和德语作品先后获得许多奖项。
《和语言漫步的日记》是多和田叶子在2013年出版的随笔集,记录其德国生活的所见所闻。那些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困惑,被她纳入以语言为罗盘的探索之旅中。她始终保持着好奇心,从日常的字、词、句当中,窥见语言差异背后日德文化的微妙之处。
在她心目中,文学创作与翻译也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。多和田叶子对翻译的创造性进行了挖掘,保持开放性的洞见,使其跳出“创作必须完整”的思维阻碍。多和田叶子在书中分享了《雪的练习生》日德互译的心路历程,不断品味两种语言的对话,正视不同文化所产生的限制,最终从德语再回到日语,使文本在语言的往返中获得叠加的深意,直达语言之间的“诗意峡谷”。
以“翻译即再创作”的创新实践,让多和田叶子突破了“原作至上”的传统理念。其中,令人惊叹的便是她对语言的感知力和重组能力,使得每一个单词都成为她的工具,多和田叶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整合释义、更新理解。从旅行观察到作品翻译,逐步完成跨语言体验至创作资源的转换。待作品完成一次“重生”,读者依然能够跟随她的步伐在文字游戏中享受乐趣。
多和田叶子的语言游戏本质上扎根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,她以感觉为由,将常识性词义从大众惯性认知当中抽离,完成词义的“翻新”。若问语言究竟为何物?文学表达空间的界限何在?或许能从多和田叶子2012年出版的作品——《云里雾里的故事》的书名中寻得答案,这种“捉摸不透”的朦胧感既彰显了其对语言未知领域的探索野心,也表达了其双语创作的优势所在。
从语言中来,到语言中去。她始终保持着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的结合。“我无论做什么都以语言为指南针,决定前进的方向。”从主流语言到边缘语种的全面观察与延伸,使多和田叶子的书写具有针对历史、当下、未来的批判性思考。在《母语之外的旅行》及《和语言漫步的日记》等作品中随处可见文化的冲突、异形变化的隐喻、生态命题的反思与AI时代的伦理叩问。
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人们的“不安”感日渐强烈,使得焦虑弥漫。多和田叶子用字、词、句的诗意新搭配抵抗不确定性的精神困惑,以跨文化的新奇语义转换破解“自我与世界”的认知困局。她不仅引导着读者体会语言之美,也向读者展示了可以反向选择语言以更好地生活、创作的可能性。这不仅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回应,也是一个现代人抵抗不安与焦虑的范例,或许这正是多和田叶子文学的生命力。